由 喜菡 » 週六 3月 24, 2012 10:12 pm
漂鳥的飛行日誌
──談喜菡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
王希成
有風,有遠方,就有了當一隻漂鳥飛行的想望。以文字,以影像,記錄當下的觀察與感動。「陽光普普風塵普普/一個行前午后/一箱箱笑聲/打開了也喝掉了」誠如她在「起初」詩中所寫,這是一個向天堂去的夢,喀什米爾,異鄉,一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國度。
以土地關懷土地攝影與書寫的詩人,會因此激盪出怎樣的詩句呢?
如果說2007年11月出版的影像文字詩集「連惜」,是以白河,以一朵一池一畝蓮花為主題;2008年9月影像散文的「到旗津打卡」,是以旗津,以海洋、沙灘、漁村風華為主題;那麼2012年1月的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,則是以喀什米爾,以一隻鳥一群鳥的旅行,貫穿全書。
一首詩是一隻鳥,一隻鳥是一首詩,這精緻典雅又獨特充滿異國風的詩集,共收錄了48首詩。所以喜菡是一隻鳥,也是一群鳥。鳥的飛行何等輕盈,鳥的觀察又高又遠,可鳥的感懷,就比較沉甸甸了。
從蓮的古典意象橫生,到海的壯闊波瀾,一個漁村的美麗與哀愁,轉為鳥的飛行觀察,其中有時間的推移,空間的轉換,以及詩人的年歲歷練更深,文字與風格還是有某些程度上的轉變。
就說土地關懷,縱使喜菡的書寫基調不變,故鄉與異鄉其實落差蠻大。詩人是感覺的動物,獨在異鄉為異客,當一隻孤鳥,或者與眾人一起在異鄉,當一群漂鳥,受到的刺激與感動,化為文字的感覺,當然完全不同。
這麼說好了,這是本喀什米爾風的詩集。
整本詩集搭配的攝影圖片,全部採用黑白色調。這截然不同於之前的「蓮惜」,或「到旗津打卡」,那種彩色鮮明立體,栩栩躍動在陽光下的影像,似乎伸手可得;黑白的影像,總讓人有種悠遠懷舊,水墨畫般的feel,拉出了一些時間與空間的距離。美學上說:有點距離才有美感,搭著創意轉彎又飽含詩趣的詩句閱讀,真應了那句「相得益彰」。
比較值得觀察的是,整本詩集都用鳥的敘述觀點,並且劇情相關而延續,不像在寫一首詩,倒像在寫一本詩集,一首喀什米爾長詩。這樣的企圖與想法,計劃性、整體性的書寫,倒是少見,也非喜菡昔日詩風。但整體閱讀起來,覺得她的感觸更深,關懷層面更廣了。
旅遊詩泰半走馬看花,說說途中所見所聞,描述一些比較浮面的感觸。能這樣從社會面、人文面切入,提出觀察者而非旅行者的看法,的確令人耳目一新。可以隨著喜菡的文字與相機,也化成一隻鳥,加進鳥族,縱入喀什米爾的旅行。
整本詩集的語言轉為平易近人,意象與結構偏向直接可解,然而意涵與層次,仍然深入而多層多面。詩趣與詩味總在不經意的角落就撞見,讀著讀著,就進入文字的畫面與異國氛圍,又偶可會心一笑。
譬如「過街」:
一條街被車聲綁架
流來流去都是逃逸的老鼠
沒人喊打
一名婦人拉著孩子往前衝
一名孩子拉著車聲跟在後面
公園伸伸腰肢
又靜靜睡去
鳥,正要過街
計算一下這本詩集的詩,行數最多不超過十五行,最短六行、七行,形式上來看,屬於短詩。當然詩的長短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是否為一首好詩。可能文字搭配影像的關係,採取了言簡意深,讓言有盡而意無窮。文字的畫面疊合攝影的畫面,產生加乘的倍數效果,讓整首詩縱橫都有景深。
詩的多媒結合,尤其黑白攝影圖片的出現,讓閱讀與感受更具體更立體。
「過街」可見的都是腳踏車與三輪車,一街普普大眾,卻同樣有城市的擁擠與繁忙。不見汽車的畫面,卻看詩句「一條街被車聲綁架」,趣味性十足。流來流去不是人,都是逃逸的老鼠,「沒人喊打」轉得幽默,也是社會現況。
車輛出現之後,帶出路人過街的景像,喜菡卻先用一句平凡的「一名婦人拉著孩子往前衝」,再加一句詩意的「一名孩子拉著車聲跟在後面」。車聲怎可拉?因為是詩是想像是感覺,可以非常天馬行空。反而平凡之後的驚奇,產生了張力與高潮,婦孺急急過街的樣子呼之欲出。
更別提對比於街的動態,公園伸伸懶腰,又靜靜睡去。而目睹這一切,拍下寫下過街的鳥,正要過街。物、我、人三者,在短短八行詩中,呈現了一個離文明有點距離的高海拔街景。
這本詩集的架構與書寫,大概都是這樣精簡動人的喀什米爾。
譬如「青春雙載」:
被男孩緊摟著的單車上
是她最後的前青春記憶
屬於後青春的一葉小舟
在男孩溫熱的胸膛沉沒
鳥羽拍了兩下
這首詩更短,只有五行,換算句子僅僅三句。第一句「被男孩緊摟著的單車上是她最後的前青春記憶」,第二句「屬於後青春的一葉小舟在男孩溫熱的胸膛沉沒」,第三句「鳥羽拍了兩下」。
畫面是個少女坐在少年的單車上,一臉靦碘微笑。雖只短短五行,連接的三句,卻把少女情感寫得細膩入木三分。第一句的前青春記憶,對應第二句的後青春的一葉小舟,轉得相當有趣又有意思。虛與實交錯換位,懵懂的前青春,陶醉而沉沒在男孩胸膛的後青春,一切都因為愛情。
鳥羽拍了兩下,是敘述者,是觀察者,是詩人自己。拍手讚許呢?羨慕嗎?或是感嘆?隨你如何解讀?一樣是你我他三面的關照,充滿詩趣與年輕情懷,眼前的,或已經逝去的過往。
又譬如「水上市場」:
男人一個個
水泡似的
水泡擠滿了湖
湖
一層層增溫
一群又一群早鳥
覓食也被覓食
我們佔領湖潮紅的側臉
在她甦醒前
輕輕吻別
這首「水上市場」,要先從水上市場上破題,了解早市的熱鬧,逐漸升溫。空間地點在水上,一個寬闊的湖,所以人多增溫時,湖沸騰,就有了水泡。這樣來切入作者的詩句「男人一個個水泡似的」,便相當有感覺。而人多就是水泡擠滿湖,就有一層層增溫的現相了。
既然是市場,即有覓食的行為,一個個男人轉為一群群早鳥。覓食也被覓食,趣味地指買與賣,買的人是覓食,卻也被賣的人覓食了,就如同你看明月時,明月也望著你,兩者互為對方眼中的風景了。
說湖潮紅的側臉,象徵時間的早,朝陽剛露臉,給湖部份潮紅的顏色。輕輕吻別,在她甦醒前,同樣講早晨相當安靜,不忍驚動湖的美夢,與水上市場的熱鬧喧囂形成反差對比。
大凡一首好詩,無非巧妙地處理時間與空間,置入人我的關係,讓自己所經營出來的詩的畫面,有趣有情。我想,喜菡這詩用短短的十行,僅僅五十三個字就做到了。
當然其他還有許多很喀什米爾風很棒的詩,就讓閱讀者在咀嚼中自己享受吧!然而為加深大家讀詩的印象與感覺,延伸閱讀詩外之詩,一些關於喀什米爾的背景,我想說說。
喀什米爾地處崑崙大高原西部,境內高山連綿聳立,大部分地區都是海拔4,000公尺以上的高地。就算平曠處也有2,000多公尺的高度,四周有高逾6,000公尺的雪峰,地勢高亢,不僅山川秀麗,且有灌溉農田之利。
終年氣候涼爽宜人,無新疆的嚴冬與風沙滾滾,亦無西藏與印、巴的燥熱,但境內山峰雖盛夏亦多積雪不退。居民泰半土厥人,次為雅利安人。由於其地為古代中國、中亞細亞與印度半島之交通要道,因此頗多印度人、巴基斯坦人及阿富汗人移居喀什米爾,而喀什米爾人亦禮尚往來遷居印、巴等地。
以尚無文字之喀什米爾語為主,目前以烏爾都文為官方語言。由於過去曾受英國統治,近年則因觀光客來往不斷,英語十分普遍。人口大約570萬,其中77%為伊斯蘭教徒,20%信印度教,其餘的少數則為錫克教和佛教。
他們的衣著與印度完全不同,男人一年四季愛戴橢圓形帽子,褲子又窄又小,有點像馬褲。婦女穿著長褲,上搭寬大長袖上衣,頭上包著色澤鮮豔的頭巾,衣服款式大體一致,僅顏色不同而已。
喀什米爾人在信仰、容貌、服飾和生活文化方面,十分類似中亞民族,然而繪畫、工藝、雙線刺繡和地毯,卻又不像中亞那樣繁複俗麗。喀什米爾人在胡桃木上雕刻的花葉圖案,或是地毯上編織的蒙兀兒玫瑰畫,宗教色彩都不太濃厚,反倒創作主題傾向大自然。
喀什米爾位於東西文化的十字路口,也是中國絲路南端的終點站。這個區域本來就地瘠民貧,當地居民將生活條件降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仰賴虔誠的宗教信仰,有著樂天知命的個性。
喀什米爾不僅有青翠的山巒,境內森林茂密,並且湖泊處處。印度河自東而西貫流全境,終年碧水常流。且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,四季如春。都說它山明水又秀,風和日麗好環境,是喜馬拉雅山區一個美麗的山谷,素有「亞洲的瑞士」的稱號。
經濟上,農牧並行,農產品以稻米、麥和玉米為大宗,豆類為次。因山地廣大,畜牧發達,以養羊為主,尤以西北部山區為最,其特產山羊毛織物稱為「喀什米爾」為最著名。其山羊亦名「喀什米爾」。
當你漫步原野,徜徉旖旎的高山綠水之間,觸目就是羊群牛隊,偶爾還會聽見那些雅利安牧童吹起悠揚的簫笛,隨興唱著悅耳的牧歌。目之所視,耳之所聽,心之所覺,都是那句:何似在人間?
讀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,讀一個向天堂去的夢。誠如喜菡在「游牧」一詩所寫:「一家人挪動/一個世界/陽光自額際來/自髮尾去」,我們也游牧,從詩路到絲路,穿載一式羽翼,準備起飛。
漂鳥的飛行日誌
──談喜菡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
王希成
有風,有遠方,就有了當一隻漂鳥飛行的想望。以文字,以影像,記錄當下的觀察與感動。「陽光普普風塵普普/一個行前午后/一箱箱笑聲/打開了也喝掉了」誠如她在「起初」詩中所寫,這是一個向天堂去的夢,喀什米爾,異鄉,一個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國度。
以土地關懷土地攝影與書寫的詩人,會因此激盪出怎樣的詩句呢?
如果說2007年11月出版的影像文字詩集「連惜」,是以白河,以一朵一池一畝蓮花為主題;2008年9月影像散文的「到旗津打卡」,是以旗津,以海洋、沙灘、漁村風華為主題;那麼2012年1月的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,則是以喀什米爾,以一隻鳥一群鳥的旅行,貫穿全書。
一首詩是一隻鳥,一隻鳥是一首詩,這精緻典雅又獨特充滿異國風的詩集,共收錄了48首詩。所以喜菡是一隻鳥,也是一群鳥。鳥的飛行何等輕盈,鳥的觀察又高又遠,可鳥的感懷,就比較沉甸甸了。
從蓮的古典意象橫生,到海的壯闊波瀾,一個漁村的美麗與哀愁,轉為鳥的飛行觀察,其中有時間的推移,空間的轉換,以及詩人的年歲歷練更深,文字與風格還是有某些程度上的轉變。
就說土地關懷,縱使喜菡的書寫基調不變,故鄉與異鄉其實落差蠻大。詩人是感覺的動物,獨在異鄉為異客,當一隻孤鳥,或者與眾人一起在異鄉,當一群漂鳥,受到的刺激與感動,化為文字的感覺,當然完全不同。
這麼說好了,這是本喀什米爾風的詩集。
整本詩集搭配的攝影圖片,全部採用黑白色調。這截然不同於之前的「蓮惜」,或「到旗津打卡」,那種彩色鮮明立體,栩栩躍動在陽光下的影像,似乎伸手可得;黑白的影像,總讓人有種悠遠懷舊,水墨畫般的feel,拉出了一些時間與空間的距離。美學上說:有點距離才有美感,搭著創意轉彎又飽含詩趣的詩句閱讀,真應了那句「相得益彰」。
比較值得觀察的是,整本詩集都用鳥的敘述觀點,並且劇情相關而延續,不像在寫一首詩,倒像在寫一本詩集,一首喀什米爾長詩。這樣的企圖與想法,計劃性、整體性的書寫,倒是少見,也非喜菡昔日詩風。但整體閱讀起來,覺得她的感觸更深,關懷層面更廣了。
旅遊詩泰半走馬看花,說說途中所見所聞,描述一些比較浮面的感觸。能這樣從社會面、人文面切入,提出觀察者而非旅行者的看法,的確令人耳目一新。可以隨著喜菡的文字與相機,也化成一隻鳥,加進鳥族,縱入喀什米爾的旅行。
整本詩集的語言轉為平易近人,意象與結構偏向直接可解,然而意涵與層次,仍然深入而多層多面。詩趣與詩味總在不經意的角落就撞見,讀著讀著,就進入文字的畫面與異國氛圍,又偶可會心一笑。
譬如「過街」:
一條街被車聲綁架
流來流去都是逃逸的老鼠
沒人喊打
一名婦人拉著孩子往前衝
一名孩子拉著車聲跟在後面
公園伸伸腰肢
又靜靜睡去
鳥,正要過街
計算一下這本詩集的詩,行數最多不超過十五行,最短六行、七行,形式上來看,屬於短詩。當然詩的長短不重要,重要的是它是否為一首好詩。可能文字搭配影像的關係,採取了言簡意深,讓言有盡而意無窮。文字的畫面疊合攝影的畫面,產生加乘的倍數效果,讓整首詩縱橫都有景深。
詩的多媒結合,尤其黑白攝影圖片的出現,讓閱讀與感受更具體更立體。
「過街」可見的都是腳踏車與三輪車,一街普普大眾,卻同樣有城市的擁擠與繁忙。不見汽車的畫面,卻看詩句「一條街被車聲綁架」,趣味性十足。流來流去不是人,都是逃逸的老鼠,「沒人喊打」轉得幽默,也是社會現況。
車輛出現之後,帶出路人過街的景像,喜菡卻先用一句平凡的「一名婦人拉著孩子往前衝」,再加一句詩意的「一名孩子拉著車聲跟在後面」。車聲怎可拉?因為是詩是想像是感覺,可以非常天馬行空。反而平凡之後的驚奇,產生了張力與高潮,婦孺急急過街的樣子呼之欲出。
更別提對比於街的動態,公園伸伸懶腰,又靜靜睡去。而目睹這一切,拍下寫下過街的鳥,正要過街。物、我、人三者,在短短八行詩中,呈現了一個離文明有點距離的高海拔街景。
這本詩集的架構與書寫,大概都是這樣精簡動人的喀什米爾。
譬如「青春雙載」:
被男孩緊摟著的單車上
是她最後的前青春記憶
屬於後青春的一葉小舟
在男孩溫熱的胸膛沉沒
鳥羽拍了兩下
這首詩更短,只有五行,換算句子僅僅三句。第一句「被男孩緊摟著的單車上是她最後的前青春記憶」,第二句「屬於後青春的一葉小舟在男孩溫熱的胸膛沉沒」,第三句「鳥羽拍了兩下」。
畫面是個少女坐在少年的單車上,一臉靦碘微笑。雖只短短五行,連接的三句,卻把少女情感寫得細膩入木三分。第一句的前青春記憶,對應第二句的後青春的一葉小舟,轉得相當有趣又有意思。虛與實交錯換位,懵懂的前青春,陶醉而沉沒在男孩胸膛的後青春,一切都因為愛情。
鳥羽拍了兩下,是敘述者,是觀察者,是詩人自己。拍手讚許呢?羨慕嗎?或是感嘆?隨你如何解讀?一樣是你我他三面的關照,充滿詩趣與年輕情懷,眼前的,或已經逝去的過往。
又譬如「水上市場」:
男人一個個
水泡似的
水泡擠滿了湖
湖
一層層增溫
一群又一群早鳥
覓食也被覓食
我們佔領湖潮紅的側臉
在她甦醒前
輕輕吻別
這首「水上市場」,要先從水上市場上破題,了解早市的熱鬧,逐漸升溫。空間地點在水上,一個寬闊的湖,所以人多增溫時,湖沸騰,就有了水泡。這樣來切入作者的詩句「男人一個個水泡似的」,便相當有感覺。而人多就是水泡擠滿湖,就有一層層增溫的現相了。
既然是市場,即有覓食的行為,一個個男人轉為一群群早鳥。覓食也被覓食,趣味地指買與賣,買的人是覓食,卻也被賣的人覓食了,就如同你看明月時,明月也望著你,兩者互為對方眼中的風景了。
說湖潮紅的側臉,象徵時間的早,朝陽剛露臉,給湖部份潮紅的顏色。輕輕吻別,在她甦醒前,同樣講早晨相當安靜,不忍驚動湖的美夢,與水上市場的熱鬧喧囂形成反差對比。
大凡一首好詩,無非巧妙地處理時間與空間,置入人我的關係,讓自己所經營出來的詩的畫面,有趣有情。我想,喜菡這詩用短短的十行,僅僅五十三個字就做到了。
當然其他還有許多很喀什米爾風很棒的詩,就讓閱讀者在咀嚼中自己享受吧!然而為加深大家讀詩的印象與感覺,延伸閱讀詩外之詩,一些關於喀什米爾的背景,我想說說。
喀什米爾地處崑崙大高原西部,境內高山連綿聳立,大部分地區都是海拔4,000公尺以上的高地。就算平曠處也有2,000多公尺的高度,四周有高逾6,000公尺的雪峰,地勢高亢,不僅山川秀麗,且有灌溉農田之利。
終年氣候涼爽宜人,無新疆的嚴冬與風沙滾滾,亦無西藏與印、巴的燥熱,但境內山峰雖盛夏亦多積雪不退。居民泰半土厥人,次為雅利安人。由於其地為古代中國、中亞細亞與印度半島之交通要道,因此頗多印度人、巴基斯坦人及阿富汗人移居喀什米爾,而喀什米爾人亦禮尚往來遷居印、巴等地。
以尚無文字之喀什米爾語為主,目前以烏爾都文為官方語言。由於過去曾受英國統治,近年則因觀光客來往不斷,英語十分普遍。人口大約570萬,其中77%為伊斯蘭教徒,20%信印度教,其餘的少數則為錫克教和佛教。
他們的衣著與印度完全不同,男人一年四季愛戴橢圓形帽子,褲子又窄又小,有點像馬褲。婦女穿著長褲,上搭寬大長袖上衣,頭上包著色澤鮮豔的頭巾,衣服款式大體一致,僅顏色不同而已。
喀什米爾人在信仰、容貌、服飾和生活文化方面,十分類似中亞民族,然而繪畫、工藝、雙線刺繡和地毯,卻又不像中亞那樣繁複俗麗。喀什米爾人在胡桃木上雕刻的花葉圖案,或是地毯上編織的蒙兀兒玫瑰畫,宗教色彩都不太濃厚,反倒創作主題傾向大自然。
喀什米爾位於東西文化的十字路口,也是中國絲路南端的終點站。這個區域本來就地瘠民貧,當地居民將生活條件降到最基本的生存需求,仰賴虔誠的宗教信仰,有著樂天知命的個性。
喀什米爾不僅有青翠的山巒,境內森林茂密,並且湖泊處處。印度河自東而西貫流全境,終年碧水常流。且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,四季如春。都說它山明水又秀,風和日麗好環境,是喜馬拉雅山區一個美麗的山谷,素有「亞洲的瑞士」的稱號。
經濟上,農牧並行,農產品以稻米、麥和玉米為大宗,豆類為次。因山地廣大,畜牧發達,以養羊為主,尤以西北部山區為最,其特產山羊毛織物稱為「喀什米爾」為最著名。其山羊亦名「喀什米爾」。
當你漫步原野,徜徉旖旎的高山綠水之間,觸目就是羊群牛隊,偶爾還會聽見那些雅利安牧童吹起悠揚的簫笛,隨興唱著悅耳的牧歌。目之所視,耳之所聽,心之所覺,都是那句:何似在人間?
讀「鳥族與鳥族的喀什米爾旅行」,讀一個向天堂去的夢。誠如喜菡在「游牧」一詩所寫:「一家人挪動/一個世界/陽光自額際來/自髮尾去」,我們也游牧,從詩路到絲路,穿載一式羽翼,準備起飛。